保育社100學年度專區

保育社行事曆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北部常見的蛙類

文/琵鴨、小鳥  攝影/琵鴨、假圓

澤蛙

澤蛙又稱為田蛙,分布在全台灣的平地,平時喜歡棲息在稻田、池塘、水溝,甚至是你家後院。因為耐藥性很強,讓牠與黑眶蟾蜍成為平地數量最多的蛙類。入夜後,吵得讓人無法入眠的蛙鳴,就是牠們的大合唱!

澤蛙的體色及花紋多變,有些背上有一條極粗且明顯的淺色中線,有些卻又沒有;有些體色帶綠,有些則是正常的褐灰色。正因體色花紋極其多變,他的學名所表達的意思是「沼澤裡的美麗青蛙」。澤蛙背上的這條極粗的淺色中線有著極重要的功能,這條中線能夠破壞青蛙的輪廓,讓人類、天敵等在他靜止不動時不容易發現那裡其實正躺著一隻青蛙。

澤蛙利用每年的二到十月繁殖,特別是春、夏季更容易聽到他變化多端的叫聲。沒有競爭者時,公的澤蛙會說「嘓、嘓、嘓」,意思是我愛你;而旁邊有競爭者時,他們會說「嘓嘓、嘓嘓」或「嘓嘰、嘓嘰」,是對著雌蛙說我比他更愛你的意思唷!競爭真是激烈啊!









面天樹蛙

「逼、逼、逼」,短促而不規律的叫聲從樹叢中發出,發出這叫聲的主人是超級小可愛—面天樹蛙。面天樹蛙是生活在中低海拔的蛙類,全身黃褐色,背部的皮膚粗糙、有一個大大的) (斑紋是他最容易被認出來的特徵。

面天樹蛙是小型青蛙,大約只有3公分,雖然小,卻很容易發現,因為牠常常就大辣辣、毫無遮掩的停在葉子上,除此之外,牠還非常「乖巧」,不太愛移動,總是擺出超好的pose給人拍攝!

面天樹蛙與另外一種樹蛙─艾氏樹蛙─長的很像、叫聲也極為相似,但兩者的產卵習性並不相同。面天樹蛙喜歡把卵產在地面的落葉上,那些卵混著泥土,看起來就像是一團珍珠奶茶中的粉圓;而艾氏樹蛙則是會把卵產在竹筒中,還會讓卵一粒粒分開的附著在竹筒內部,公蛙交配後還需不時的照護竹洞中的卵,以保持卵的濕潤。另外,面天樹蛙的體色不會帶有綠色,前腳接連腹部的地方會有兩塊黑色的斑,這些都是艾氏樹蛙沒有的特徵。



腹斑蛙

清涼的夏日晚間,「給ㄟˊ給ㄟˊ給ㄟˊ」,異常響亮的叫聲從水池中傳來,是一隻水池邊的棕色的青蛙發出來的叫聲,他就是腹斑蛙。腹斑蛙分布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草澤或靜水池,除了那響亮又好記的鳴叫聲之外,他的體型肥胖,有一對大鳴囊以及一條不太明顯的背中線。腹斑蛙經藏躲在草叢邊並浮在水面上鳴叫,一旦被天敵發現就立刻撲通地潛入水裡。另外,他們很喜歡一隻唱完另一隻接著唱,形成此起彼落有如玩接龍遊戲般的大合唱。腹斑蛙的領域性很強,若有其他公蛙出現便會開始進行一場激烈的搏鬥,並發出特定的叫聲驅離入侵的公蛙,真是兇猛啊!腹斑蛙在春夏季時繁殖,卵塊會在水面上呈片狀散開,每個透明的膠質囊中會有1到4顆卵,孵出來的蝌蚪很大隻,甚至會過冬,蝌蚪期可能有超過一年呢!












莫氏樹蛙

「呱─啊,呱呱呱呱呱呱呱」,由水溝邊的石縫傳出一長串的叫聲,這獨特的叫聲說明了他的身分─莫氏樹蛙。莫氏樹蛙是全台灣分布最廣的樹蛙,從低海拔的樹林、果園到3000公尺高山針葉林都有,他最大的特徵就是具有如乳牛般的肚子和像是穿著紅色的大腿內側,就像是穿了紅內褲!這紅內褲看似突兀,卻是莫氏樹蛙保命的撇步喔!當被敵人發現時,就露出那鮮紅的內褲給敵人看,敵人會嚇一跳,就趁敵人呆住時趕快逃走。莫氏樹蛙平時都在樹林裡,只有繁殖期時才會到水邊活動,例如他會在落葉下挖個小洞藏身並開始呼喚未來的另一半莫氏樹蛙的繁殖季節隨在台灣的分布地區而有所不同,北部低海拔山區的是秋冬繁殖。夏天,眾蛙大合唱時,莫氏樹蛙沉默,極難發現。秋天一到,原本熱鬧的夜晚大合唱變成莫氏樹蛙、長腳赤蛙、艾氏樹蛙及台北樹蛙的四重唱,雖然不如夏天精彩,卻為寒冷的秋冬帶來一分溫暖!








日本樹蛙

「嘰、嘰,嘰嘰嘰嘰嘰~~~」,夜晚中充斥著這如蟲鳴般讓人難以睡著的叫聲,不過聲音的主人不是蟲,是一種外表不出眾但行為極有趣的青蛙--日本樹蛙。日本樹蛙是台灣體型最小的樹蛙,分布在全台灣的低海拔地區,體型小外加背上靠近肩胛處有一對棒狀突起是牠的特徵。日本樹蛙雖名為日本,但日本本島卻無法看見牠的蹤影喔!會稱做日本樹蛙是因為牠一開始是在琉球被發現的。日本樹蛙體色多變,從鉛灰色、褐色甚至到黃褐色都有。日本樹蛙對於溫度的忍受能力很廣,低至17度的溪水,高則高達43度的溫泉水中人們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是少數能在溫泉地區繁殖、更是耐熱性最強的蛙,因此又被稱為溫泉蛙。

雖為樹蛙,日本樹蛙卻鮮少出現在植物上,反而多在溪流或小水溝出現。日本樹蛙整年都可以繁殖,他們的卵是一粒粒散布在淺水的區域,看以來像是一顆顆髒髒的小石頭,卵孵化所需要的時間很短,只要一天到一天半就會孵化成小蝌蚪。日本樹蛙的蝌蚪也是少數能在溫泉區存活的蝌蚪喔!



艾氏樹蛙

人類從事農業活動,破壞了動物們原本的家,把原先的環境拿來種稻、種茶、種竹子…。就在我們以為環境被破壞殆盡時,卻發現有些神奇的動物拒絕退讓,反過來利用人類營造出的人工環境,與人類達成巧妙的平衡,讓我們看見強韌的生命力,也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保育的重要。艾氏樹蛙,便是以森林為家的青蛙中,與人類巧妙共存的最佳例子。

響亮而規律的「逼、逼、逼」在竹林內響起,找啊找,發現一隻公的艾氏樹蛙正在竹筒內呼喚另一半。人類種竹、採竹,砍伐後的竹筒積水後,成了艾氏樹蛙最棒的家園!繁殖季一到,雄蛙便跳進竹筒內,大聲鳴唱,等待雌蛙的到來。

艾氏樹蛙是大家公認「最有愛心的青蛙」,因為公蛙與母蛙交配過後,會留下來照顧竹筒或樹洞壁上的卵粒,讓卵粒保持濕潤,相較於其他交配完就「閃蛙」的公蛙,真是有情有義呀!艾氏樹蛙母蛙一季約與三到四隻公蛙配對,更神奇的是,蝌蚪孵化後,母蛙會正確無誤地找到先前產卵的竹筒或樹洞,將下半身浸在水中,蝌蚪會主動聚集在母蛙的肛門處附近刺激母蛙產下未受精的卵,這些卵便是蝌蚪們的豪華大餐!除此之外,艾氏樹蛙還有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牠們的繁殖期,西部是3月到9月,在東部卻是9月到次年3月,剛好互補呢!












白頷樹蛙

「答、答、答」有如連珠炮的聲響,響徹黑夜。這裡不是靶場,而是白頷樹蛙的天堂!白頷樹蛙分布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全身黃褐色至深褐色,背上兩到四條深褐色縱帶,以及從吻端一路延伸到體側的過眼線,是牠的特徵。除此之外,白頷樹蛙還在後腿穿了性感的黑色網襪,非常騷包!也因為這雙網紋絲襪,人們說他是「斑腿樹蛙」,也戲稱他為「台灣最性感的蛙」。

白頷樹蛙的繁殖季在4到9月,是夏季夜晚大合唱的主唱之一。牠們喜歡靜水域,經常躲在水邊的石縫、草堆裡鳴叫,讓我們費盡功夫卻見不到廬山真面目,有夠氣人!好玩的是,當我們循著聲音找半天、累得半死時,不經意往旁邊葉子上隨意一看,一隻沒有在鳴唱的白頷樹蛙很可能就乖乖站在那裡呢!與其循著聲音奮力尋找,不如把視野放大,隨意地看,發現機率反而大得多!很有趣吧!此外,講到白頷樹蛙,一定也要講一下牠的蝌蚪。蝌蚪的辨識非常困難,但白頷樹蛙的蝌蚪讓人超有成就感,牠的吻部有個非常明顯的白點,全台灣就只有牠長這樣,絕無相似種!好認極了呢!






















褐樹蛙

「啊!三角內褲穿在頭上!」牠可能是全台灣體色變化最多的蛙,黃的橘的綠的褐的灰的…身上出現任何顏色都不意外。不過,不管再怎麼變,那頭上的三角內褲永遠都那麼顯眼!看到這塊由兩眼及吻端連成的三角形花紋,就知道牠是隻褐樹蛙!如果還是沒把握,那我們再確認一下眼睛,虹膜形狀像是英文字母的T,那就對啦!

褐樹蛙是大型樹蛙,在山區,幾乎各種環境都見得到牠,而溪流及水溝旁的峭壁上,更是牠的最愛。不僅外表多樣,褐樹蛙的能力也超多樣,是隻萬能蛙!後腳一蹬,輕鬆跳個五公尺完全不成問題,是臺灣跳躍力最強的青蛙之一;腳上吸盤威力超強,不僅爬樹功力一流,還可以牢牢抓在石頭上,再大的激流都沒在怕!而且,褐樹蛙爸媽還把腳趾驚人的吸附力遺傳到卵的表膜及蝌蚪的腹部,因此,褐樹蛙從小到大都是「海浪濤濤我不怕」啊!



拉都希氏赤蛙

低弱、綿長又彆扭的「給ㄟ、給ㄟ」的叫聲充斥在溪流中,是一隻身體扁平的青蛙發出來的,他是拉都希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分布在平地及中低海拔山區,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又長又寬的皺褶突起,因此大陸那邊稱他們為闊褶蛙。因為拉都希氏赤蛙沒有外鳴囊,使得他的叫聲聽起來很微弱,像是在廁所裡方便,大家便戲稱為「拉肚子的青蛙」或「拉肚子吃西瓜」。

拉都希氏赤蛙適應力極強,非繁殖季時經常單獨出現在步道、住宅附近等地方覓食,繁殖季時則成群遷徙至水池、稻田、流動緩慢的溝渠或溪流等地,經藏躲在草根、石縫底下鳴叫。拉都希氏赤蛙的前腳粗壯,這是因為就算得到母蛙的青睞,其他公蛙也會前來搶奪或騷擾。為了能夠抱緊母蛙或是順利搶奪其他人的母蛙,具有強壯的前腳是必要的,使得他們看起來就如同青蛙的健美先生般強壯呢!



斯文豪氏赤蛙

「啾!」這是什麼鳥在叫啊?「這叫菜鳥!」哈哈,菜鳥?沒錯,你真的是隻菜鳥,這「啾!」不是鳥叫,而是蛙鳴!因為至少有N個人被牠的聲音騙過,所以我們就直接叫牠「鳥蛙」!真正的中文名是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的青蛙,分布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的溪澗裡,背部的綠色斑點是牠的特徵,但背部顏色變化很大,從整片綠色到綠褐色交雜,甚至是全部褐色都有,如果看到全身褐色的斯文豪氏赤蛙,一時之間還真難認出來呢。

雖然牠是赤蛙,卻有樹蛙的特徵--大呈吸盤狀的指尖,這是牠為了適應溪流環境而演化出來的對策唷!牠們白天躲在石縫或是溪邊草叢裡,閒著沒事也會「啾!」個幾聲,看看有沒有路過的菜鳥又被騙了!下次,請別上當,也不要去找,因為要在白天找到斯文豪氏赤蛙是幾乎不可能的唷!想看牠,不如晚上跑一趟,等牠自己跳出來吧!







長腳赤蛙

長腳赤蛙,顧名思義,他有修長的四肢,但他的後腳尤其長,後腳一伸竟可達兩倍體長呢!有人戲稱牠為「長腿妹妹」!除了修長的腳外,尖細的吻部,還有眼睛後方的菱形斑,也是他的註冊商標。

長腳赤蛙分布在台灣中北部的低海拔地區,平常偶爾可在草叢或闊葉林底層看見他們,不同於其他青蛙,長腳赤蛙選擇在秋冬繁殖,繁殖季一到,他們會成群甚至大量聚集在積水池附近,一坨坨的,實在有些嚇人。長腳赤蛙的公蛙會躲在淺水區或草叢中鳴叫,由於牠和拉都希氏赤蛙一樣不具有外鳴囊,叫聲是不響亮的「波、波、波」。大概是因為叫聲對母蛙的吸引力有限,長腳赤蛙的公蛙除了原地鳴唱,還會主動找尋母蛙唷!很積極吧!



中國樹蟾

我們都聽過樹蛙、也聽過蟾蜍,但你知道嗎?牠們其實會合體唷!樹蛙跟蟾蜍的合體,就叫做「樹蟾」!不過這個合體好像不太公平,因為在樹蟾身上,我們只能看到樹蛙的特性,怎麼看,牠都是隻樹蛙!蟾蜍跑哪去了?蟾蜍曖曖內含光,變成了支撐樹蛙骨骼啦!「樹蛙皮,蟾蜍骨」,具有樹蛙的習性,而內部骨骼構造和蟾蜍相同,就是樹蟾的寫照。

中國樹蟾是台灣唯一樹蟾科的蛙類,分布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及平地,最大的特色就是從鼻尖到兩眼後方的深棕色條帶,看起來就像戴了一副深棕色的眼罩,超級蒙面俠!中國樹蟾棲息在香蕉樹、竹林及小灌木上,在下雨過後的夜晚特別活躍,如蟲鳴般的「嘰、嘰、嘰」不絕於耳,也因此被稱為雨怪!不過牠的體型很小,身體又是綠色,即使一大群就在你身旁鳴唱,想找到牠還是要費一番功夫唷!








貢德氏赤蛙

狗!水池裡有狗!低沉響亮的「苟、苟、苟」從水中傳來,其實這不是狗,而是狗蛙!正式的中文名稱是貢德氏赤蛙。貢德氏赤蛙是全台平地、低海拔沼澤的普遍蛙類,體型超大超肥,叫聲分貝也高得嚇人!最特別的是眼睛後方的鼓膜外圍有一個白色的圈,就像戴了對白色耳環。

貢德氏赤蛙生性害羞,通常都躲在石縫或水草後方鳴叫,一看到人,馬上鑽進縫隙裡,或是「撲通」一聲跳進水中、躲到水底。因為貢德氏赤蛙算是大型蛙類,身長可達八公分,身上超級有肉,以前時常被鄉村的人們捉來吃或是販賣,自1989年便列入保育類;但近年來野外數量持續增加,目前連許多校園裡都有牠的蹤跡,於是在2008年又再度列為一般類。


小雨蛙

「答答答答答、答答答答答」,如同轉上發條般的聲音,遍布整個池塘周圍,但我們費了很大力氣,還是找不到牠!發生什麼事了?原來,牠的叫聲很大很大,身體卻很小很小,三公分!難怪我們怎麼樣都找不到。

這欺負人的小傢伙叫做小雨蛙—頭又尖又小,腹部又大又肥的三角形的小可愛。牠背上有對稱的深褐色塔狀紋,看起來像一顆聖誕樹、也很像一台F16戰機,因此又稱為飾紋姬蛙。分布在台灣平地農田、草生地與10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山地,數量很多,但喜歡躲在草地或石頭邊鳴叫,又有很好的保護色,讓我們尋找牠時增添了不少難度呢!














古氏赤蛙

母青蛙比公青蛙大,有的母蛙甚至比公蛙大兩倍!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識。不過有原則就有例外,台灣32種蛙類中,有一種怪怪蛙,公蛙明顯比母蛙大!這種怪怪蛙因為頭部特大,我們叫牠「大頭蛙」,正式名稱是古氏赤蛙。古氏赤蛙可能是台灣長相最兇惡的青蛙,不僅頭特大,還有如惡魔般的紅色眼睛,實在有夠嚇人!配合上非常低沉又響亮的「嘓、嘓、嘓」叫聲,就更讓人害怕了!不僅外表可怕,連行為都可怕!公的大頭蛙地域性極強,在下頷有致命武器--齒狀突起,打起架來是會頭破血流甚至致死的!

牠們是水棲性蛙類,喜歡泥濘、充滿落葉的靜水域,一生幾乎都泡在水裡,全身褐色,保護色非常好,下次經過類似的環境可以多注意,全台灣長相最兇惡、行為最暴力的大頭蛙可能就在你身邊唷! 



盤古蟾蜍&黑眶蟾蜍

講到蟾蜍,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好可怕!」或是「好噁心喔!」甚至有人是連看到不想看。蟾蜍的長相的確很不討喜,全身布滿突起的瘤,看了就讓人起雞皮疙瘩;體型壯碩,有的比手掌還大,又在地上笨重的行走,就像一隻大怪物。不過,蟾蜍其實不是那麼可怕的動物,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受牠長相影響,而有了成見;或許你也聽別人說過「蟾蜍有毒」,因此害怕牠們,蟾蜍的確有毒,牠們眼睛後方兩個大大的突起,稱為耳後腺(這是分辨蟾蜍及青蛙的最大特徵,青蛙沒有耳後腺),在受到刺激時,耳後腺會分泌白色汁液,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毒」,不過這個毒只要不碰到身體敏感部位(如眼、口)就完全沒問題,因此抓蟾蜍並不是一件恐怖的事唷!此外,其實這個「毒」對一些人來說也是良好的中藥材,有聽過「蟾酥」嗎?它就是指這耳後腺的分泌物唷!


台灣的蟾蜍有兩種—黑眶蟾蜍與盤古蟾蜍。黑眶蟾蜍,顧名思義,牠有著黑色的眼眶,同時還有黑色口紅及黑色指甲,非常時髦!牠們是台灣平地到低海拔非常容易見到的蛙類,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鄉間田野的夜晚,吵得居民快發瘋的禍首,黑眶蟾蜍一定有份!另一種蟾蜍—盤古蟾蜍,是台灣的特有種,只要沒有眼眶、口紅、指甲這「三黑」,那牠就是盤古蟾蜍!盤古蟾蜍的分布從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都有,是台灣分布最廣的蛙類。不只棲地多樣,牠們的顏色也很多樣,最常見的是褐色,有的是黃色、有的偏黑、有的甚至呈現紅色!有時候,我們會在水池中看見一群又黑又大的蝌蚪,全部擠在一起,黑壓壓的一片,有夠嚇人!那就是盤古蟾蜍的蝌蚪!蟾蜍有毒,牠們的蝌蚪也有毒,而群聚在一起更能增加威嚇的效果,人類這大妖怪看了都怕了,何況是其他掠食者呢?



台北樹蛙

「呱─呱─呱─」,秋冬的夜晚,長而低沉的聲音從地上傳來,找了很久很久,還是無法發現聲音的主人!哇,這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如此隱密!原來,牠是台北樹蛙—都市郊山的好朋友。鳴叫時,總是躲在落葉堆底下,或是自己挖的土洞裡,難怪耍得我們團團轉!台北樹蛙雖名為「台北」,但並不是只分布在台北,而是普遍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北部及東北部低海拔山區或平地。牠們是跟人類非常親近的綠色樹蛙,許多郊山都有牠的蹤跡,長得又相當漂亮、可愛,還有一點慵懶的氣質,難怪如此討人喜愛!是很多愛蛙人士最喜歡的青蛙呢!

台北樹蛙利用秋冬繁殖,只要循著叫聲,翻翻落葉,或不怕手髒的挖一下土,就很容易發現躲在地上鳴唱的雄蛙!因為冬天才鳴叫,所以夏天時比較不容易看見他們,跟其他青蛙很不一樣呢!不過,夏天偶爾可以見到台北樹蛙趴在樹上,或是姑婆芋的葉子上休息,懶洋洋的,超級可愛唷!



梭德氏赤蛙

台灣的青蛙有「三高」--三種高海拔地區,甚至3000公尺以上也能見到的種類!盤古蟾蜍、莫氏樹蛙,另一種就是梭德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是生活在低海拔到高海拔的蛙類,依照海拔高度有不同的繁殖季節,低海拔是春天,高海拔則是秋冬。平時,梭德氏赤蛙並沒有特別常見,但繁殖季一到,經常大爆發!「梭德、梭德、還是梭德!天啊,到處都是梭德氏赤蛙!」牠們全身褐色或淡褐色,沒有特別搶眼的外觀,屬於長得比較樸素的蛙類,鼓膜周圍的菱形斑紋是最好辨識的特徵。不過,要分辨梭德氏赤蛙跟長腳赤蛙可就傷腦筋了!一般來說,梭德氏赤蛙的嘴巴比較圓,腳趾頭較尖,有小吸盤,只要對動物的「氣質」有點感覺,分辨上並不難。不過,在野外不時能見到界在梭德氏赤蛙與長腳赤蛙特徵之間的個體,實在令人疑惑,也讓人忍不住嘆氣:牠們,真的是全台灣最難分辨的兩種青蛙啊!



翡翠樹蛙

翡翠樹蛙中的「翡翠」來自於背上漂亮的翠綠色,他的英文名字「Emerald Treefrog」中的Emerald則是有綠寶石之稱的祖母綠,可見不論中外都覺得他背上的綠色是極其美麗的。除了媲美世界級寶石般的綠色背部,翡翠樹蛙還戴著一副金框眼鏡、背腹相接處有一條白色的線。
翡翠樹蛙分布在北部低海拔山區,如新店、烏來、桃園與宜蘭,他們對於環境並不是太挑剔,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在菜園或果園等人為環境中看見他們。翡翠樹蛙公蛙喜歡在水邊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啊、呱─啊」,母蛙受叫聲吸引後便主動找尋公蛙配對,並帶著公蛙到產卵地點。有時母蛙會產卵到一半突然跳到水裡補充水分,之後才又爬回樹上繼續產卵。雌蛙喜歡在有泡沫卵塊的地方產卵,因此常常找到的都是一堆卵塊,剛產下的卵塊會帶點淡淡的粉紅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